11月8日记者节当天,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(以下简称:漯河医专)的校园里迎来了一场特殊的“青春重逢”——该校2006级校报记者团的孙亚芳、张鲜鲜、谷晴、王洪兴、郭会玲校友,从郑州、洛阳、商丘、浙江金华各地奔赴母校,他们有省级医院的骨干、地市中心医院护士长、宣传科科长、公司副总、还有曾经在苏丹援非四年的护士长,在阔别19年后与当年指导他们的老师共度节日,在回忆与畅谈中重温“记者初心”。

(图为5名校报记者团母校留影,图由受访者提供)
2006级记者团成员孙亚芳,今年37岁,当年从漯河医专毕业后去了北京解放军总医院(301医院 ),也参与了医院院报的编辑,现定居在郑州,从事医学教育培训工作。孙亚芳告诉记者:“大学毕业已经16年了,我们一直都想回学校看看的,毕竟记者团承载了我们所有的大学时期的记忆。那个时候校报是月刊,每期12个版,当时网络联系没有这么方便,我们记者团一起讨论采访选题、修改校对稿件,对于学校老师的感情,在心里觉得真的是我们的亲人、朋友,如今工作、生活算是基本稳定了,所以大家共同商议后就挑特意选在了今年记者节回漯河看看。”

(图为5名校报记者团成员与母校老师右4、左3合影留念,图由受访者提供)
孙亚芳和记者团成员一直念念不忘的两位老师,如今是现任漯河医专党委副书记的边晓峰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的王丽莉,当年是负责校报的编辑老师。“没变,还是我记忆里那群为校报熬夜的孩子!”记者节当天,当边晓峰副书记见到当年校报记者团的5名成员时,笑着打趣,目光里满是欣慰。在当天的座谈会上,师生们共同回忆起当年为采编校报《漯医校苑》并肩奋斗的日夜,分享着如今在不同岗位上的成长。
临别时,漯河医专校领导和老师给这5名记者团成员送上一份珍贵礼物——一套精心装订的《漯医校苑》合订本。2006级的记者团成员谷晴,翻开合订本,熟悉的油墨香扑面而来,看到署有自己名字的每一篇稿件、每一张照片,感动的说:“带着合订本就像带着母校的期许,我们会把这份‘记者魂’一直传承下去!”
“虽然离开校园多年,但记者团教会的观察力和责任感,走到哪都带着。”孙亚芳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:从青涩学生到职场骨干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对文字的热爱与责任。这个记者节,漯河医专的师生重逢,不仅是一场青春记忆的回望,更奏响了一曲“不忘初心、薪火相传”的温暖乐章。(杨昆龙 郝河庆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