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0日,记者从洛阳市举行的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“十四五”以来,洛阳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,累计谋划提出重点改革任务近800项,31项改革案例入选全国、全省改革典型案例。

洛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、改革办专职副主任陈卓介绍,“近五年来,我们对标上级部署要求,出台《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》等一批重点改革方案,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全面发力、多点突破,国有企业改革、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、开发区改革、科技体制改革等一批改革事项走在全省前列。”
从科技到文旅,从营商环境到民生保障,洛阳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城市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“改革答卷”。
推动创新发展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以来,洛阳市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健全创新平台市场化运作机制,完善小微企业孵化体系,创新人才“引育用服”机制,深化科技成果“三权”改革。
如今,全市创新平台累计达4083个,近五年引育15个创新创业人才(团队)、28.1万名高技能人才,高新技术企业1610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,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0.72%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领跑全省、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科研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完善市场机制
营商环境不仅是“软实力”,更是“硬支撑”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以来,洛阳市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,系统重塑行政审批制度,深入推进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、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健全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产业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机制,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
2023年,洛阳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拔得头筹,入选首批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,用“优无止境”的服务,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搞活经营主体
经营主体总数突破78万户,较 “十三五” 末增长41.8%,在全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中获评A级,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……
经营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“主力军”。洛阳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推动国企战略重组、向产投类公司转型,支持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,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。
促进县域发展
全面承接相关权限、累计办理各项业务近30万件,工业用地出让收入区级返还比例提高至90%,开发区内设机构精简33.7%、累计引入专业运营公司44家……
县域发展是全局发展的“关键一环”。
洛阳市通过持续深化放权赋能改革、财政体制改革、开发区改革,在全面做好省赋予县339项权限承接工作的基础上,向县区下放403项发展所需的市级权限,在全面落实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,同步推进市与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,将全市29个园区整合为13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,全面推行“管委会+公司”模式。
一系列改革举措,让县域发展潜能持续释放。
做强新文旅产业
新文旅产业是洛阳的“流量担当”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,洛阳上榜全国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,连续霸榜文旅热度排行榜。
近年来,洛阳市聚焦情绪消费、体验消费、夜间消费等文旅消费新取向,发展以颠覆性创意、沉浸式体验、年轻化消费、移动端传播为特征的新文旅产业,培育演艺经济、博物馆经济等,构建“线上引流、线下变现”机制。
2024年,接待游客1.53亿人次、旅游收入1208.6亿元,较2020年分别增长64.58%、51.95%。今年以来,全市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,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。
洛阳正加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。
抓好民生保障
万事悠悠,民生为大。
洛阳市深化民生领域改革,推进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,推行集团化办学、教师“县管校聘”等改革,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和“五级四类”养老服务体系。
目前,该市建成乡里中心2136个、邻里中心363个,6.02万名教师竞聘上岗,2215名校长获职级认定,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三级综合医院、急诊急救中心全覆盖,325家定点医疗机构实行DIP支付方式改革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各项改革部署,切实增强‘将改革进行到底’的坚定自觉,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,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推进现代化洛阳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。”陈卓表示。 |